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关于和的历史故事(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议和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01 10:08:05    

西汉 汉/匈奴--白登之盟

【白登之盟


匈奴冒顿单于

公元前201年(汉高祖六年),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,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。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,先在铜辊(今山西沁县)告捷,后来又乘胜追击,直至楼烦(今山西宁武)一带。刘邦轻敌冒进,在大同平城中了匈奴诱兵之计。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,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,达7天7夜,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。后来,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,向冒顿单于的阏氏(冒顿妻)行贿,才得脱险。

刘邦为了休养生息,采纳刘敬的建议,刘邦以宗室女为公主,嫁给冒顿单于和亲,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。此外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、丝绸、粮食、酒等。

自此,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,各自以长城为界,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。】

唐 唐/突厥--渭水之盟

【公元626年八月三十日,突厥大军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(今陕西咸阳泾阳县)。此时,长安兵力不过数万,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,亲率高士廉、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,怒斥颉利、突利二可汗背约。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“渭水之盟”,突厥兵于是退去。

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,为自己稳定局势。为发展经济、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,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】

唐/吐蕃 清水盟约

唐德宗——李适

【唐德宗,大历十四年即位以后,面对强藩割据、外患频发的现状,决定与吐蕃议和,先平定藩镇。因为唐德宗在安史之乱中曾为雍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,与回纥在陕州会晤时被侮辱,随从被打死数人,因此嫉恨回纥,决定联合吐蕃。

吐蕃疆域图

公元783年唐政府与吐蕃签订了《唐蕃清水盟约》。盟约大意为“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,陇州左极清水,凤州西尽同谷,剑南尽西山、大渡水,吐蕃守镇兰、渭、原、会,西临洮,东成州,抵剑南西磨些诸蛮、大渡水之西南”。

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,唐朝政府收复秦州、原州、安乐州三州之地,稍后,陇右豪杰张议潮发动起义,很快驱逐了吐蕃人,到了咸通年间,唐朝政府收复了河西陇右直到庭州,彻底击败了吐蕃。】

北宋 宋/辽--澶渊之盟 【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1月在澶州缔结的议和盟约。因澶州(河南濮阳)在宋朝亦称澶渊郡,故史称“澶渊之盟”。

该合约订立后,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,礼尚往来,通使殷勤,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,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、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。

过程: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),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(今河北雄县旧南关)为名,亲率大军深入宋境。萧挞凛攻破遂城,生俘宋将王先知,力攻定州,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,宋军凭守坚城。宋廷朝野震动,真宗畏敌,欲迁都南逃,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(今江苏南京),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(今四川成都);宰相寇准

寇准像

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。宋真宗被迫北上。其后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(一作览),辽军士气受挫。双方就此休战议和,最终达成协议:

1.宋辽为兄弟之国,辽圣宗年幼,称宋真宗为兄,后世仍以齿论。

2.宋辽以白沟河为界(辽放弃遂城及涿、瀛、莫三州),双方撤兵;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,彼此不得停匿;两朝沿边城池,一切如常,不得创筑城隍。

3.宋每年向辽提供“助军旅之费”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,至雄州交割。

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,开展互市贸易。

澶渊之盟以后,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(治今河北雄县)、霸州(治今河北霸州)等地设置榷场,开放交易。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。北宋政府用香料、犀角、象牙、茶叶、瓷器、漆器、稻米和丝织品等,交换辽的羊、马、骆驼等牲畜。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。

其后修订:关南誓书

1.宋仁宗庆历五年(1045年)的关南誓书,这是对宋辽两国议定“澶渊之盟”的继续,宋对辽岁币增加到银20万两,绢30万匹。

2.1042年(宋仁宗庆历二年),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,向北宋勒索土地。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,绢10万匹。

3.1074年(宋神宗熙宁七年),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,要求划界。第二年,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,又放弃一些土地。】

宋/夏--庆历和议

【宋康定元年(公元1040年,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)至庆历二年(1042)间,西夏连续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,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。

在建国称帝之前,西夏每年都可以从宋朝得到“岁赐”的白银万两、绢万匹、钱2万贯,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。在沿边榷场,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、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,这些物资都是夏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。但开战后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,停止“岁赐”,关闭榷场,不准青白盐入境,禁止双边贸易。

西夏连年征战,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损失惨重,出现严重经济危机,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。此外,由于民间贸易中断,使得西夏百姓“饮无茶,衣昂贵”,怨声载道。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。所以双方开始议和。

宋仁宗庆历四年(公元1044年,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),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。

和约规定:夏取消帝号,宋册封其为夏国主,赐金涂银印,方二寸一分,文曰“夏国主印”,许自置官属,名义上向宋称臣,奉正朔;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、士兵、民户归还对方;从此以后,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,都不能派兵追击,双方互相归还逃人;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、镰刀、南安、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;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;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(旧制,下同),绢15万匹,茶3万斤;另外,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,绢23000匹,茶1万斤。

庆历和议达成后,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,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。庆历五年,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(今陕西志丹)和镇戎军(今宁夏固原)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,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。】

宋/金--宣和和议

靖康之耻

【 宣和和议时间是靖康元年,也就是1126年,在这一年,金国同北宋发生战争,攻入了中原地区,包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。由于援军陆续赶来金军又始终无法攻下汴京。在这种情况下,金国同北宋签订了《宣和和议》。  

金军南下

内容如下:金国撤掉包围汴京的军队,北宋向金国赠送大量的金钱,并且给金国大量的子女与工匠。北宋还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国。

后续:1126年秋八月,金国以宋朝没有履行约定割让三镇为由再度攻宋,金兵于十一月再次直逼汴京。宋钦宗知道派康王赵构前去求和,但金军不予答应,围城一个月终于破城。

1127年春,金军俘获了宋徽宗、宋钦宗以及大量王妃和皇族,北宋灭亡。】

南宋 宋/金--绍兴和议、隆兴和议、嘉定和议

【绍兴和议 第一次:1138年,宋高宗赵构及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大臣,与金国缔结和约,内容如下:南宋对金称臣,每年进奉银五十万两,绢五十万匹,金将原伪齐统治的河南、陕西地区划给南宋。

宋高宗赵构

第二次: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韩世忠、张俊、岳飞三大将的兵权,甚至制造岳飞冤狱,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。

抗金名将——岳飞

绍兴十一年(1141)双方达成和约:宋向金称臣,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;划定疆界,东以淮河中流为界,西以大散关(陕西宝鸡西南)为界,以南属宋,以北属金;宋每年向金纳贡银、绢各25万两、匹,自绍兴十二年开始,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。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,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,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。】

【隆兴和议是继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。宋孝宗隆兴元年发动“隆兴北伐”,却在符离被金军击溃。朝臣汤思退等力主和议。孝宗动摇不定,下罪己诏,罢黜张浚,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,并下令撤防,遣使与金议和。

宋孝宗赵昚

隆兴二年(1164年)十二月,宋金达成和议。主要内容为: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;改“岁贡”称“岁币”,银、绢各减五万,为二十万两匹;宋割唐(今河南唐河)、邓(今河南邓州东)、海(今江苏连云港)、泗(今江苏盱眙北)四州外,再割商(今陕西商县)、秦(今甘肃天水)二州与金。因和议至次年即乾道元年(1165年)正式生效,故又称“乾道之盟”。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。】

【嘉定和议--南宋开禧伐金失败后,于嘉定元年(1208年)由史弥远主持与金议和,订立了“嘉定和议”。其内容主要是:

(1)宋金为“伯(金)侄(宋)之国”;

(2) 宋输金岁币由银绢二十万两、匹改为三十万两、匹,并另给金犒军钱三百万贯;

(3)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,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;

(4)宋将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。】

明朝 明/蒙--隆庆议和

【隆庆和议是明朝隆庆年间(1570-1571),在内阁大臣高拱、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,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、通贡和互市的协议。

在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的张居正和高拱,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,与蒙古俺答汗部达成了封贡及互市。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,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,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。

蒙古俺答汗

  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。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全等汉奸之下,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,从此到明朝灭亡为止,明朝与蒙古之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。】

清朝 前期 清/俄--尼布楚议和

【背景:俄军入侵清朝外兴安岭一带,清康熙帝派兵防御,最终围困雅克萨城。俄军内外交困最终投降。此后根据内外形势,双方相约谈判。

雅克萨之战

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五月二十日-1689年9月7日,中俄双方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,

协议条款如下:

①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、直到海,岭南属于中国,岭北属于俄罗斯。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,南属中国,北属俄国,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,应悉迁移于北岸。

②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,拆毁雅克萨城,俄人迁回俄境。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,否则捕拿问罪。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,依罪处以死刑

③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,永作罢论。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,事后有逃亡者,各不收纳,并应械系遣还

④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“悉听如旧”

⑤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(护照)的,允许其边境贸易

⑥和好已定,两国永敦睦谊,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,倘各严守约章,争端无自而起。】

中期 清缅议和

【背景:清缅战争——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,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,围绕中缅边境双方反复拉锯,于1769年11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。

傅恒——清军主将

前线议和:1769年双方双方前线将领于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议和,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为双方代表,谈判定议画押,互赠礼物,正式停战。二十一日,双方各自退兵。

议和风波:双方国君都对和约不满意。缅王孟驳因为国内叛乱,乾隆皇帝因为无力继续远征,双方开始了外交扯皮。

还珠格格三清緬战争中的福尔康

直到时隔18年后,即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四月,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,主动改善对华关系,派出使节奉表纳贡,此事才结束。

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留下来,而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,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了二十年。

具体和约内容:中国方面的记载:

一、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;

二、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;

三、缅甸将所有清朝战俘释放。

缅甸方面的记载:

一、逃往云南的所有缅属土司,清朝都要交还给缅甸,并承认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;

二、所有战俘一律释放;

三、商道重开,准许两国商贩自由贸易;

四、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交换使节,互通友善书信,并致送礼物。】
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金太阳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