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关于春节的俗语有哪些(俗语中的春节民俗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31 09:37:04    

“腊八祭灶,年下来到,闺女要花,小子儿要炮,老婆儿要衣裳,老头儿打饥荒。”

这个中原地区的俗语,透露了流传广泛的一些春节民俗。

先说“腊八祭灶,年下来到”。

腊八,是指腊八节。

中原地区从腊八节那天就有了年味儿了。其它很多地方也是如此。

记得小时候在山西老家过年,一到腊八,母亲就会很当回事儿地做腊八粥。

然后,我便一边喝着美味的腊八粥,一边盼着放寒假、过大年、放鞭炮、吃美食了。

老舍写过一篇关于腊八粥的文章,很有意思,说明北京也是同样的习俗。

祭灶,是指祭灶日,就是腊月二十三,我们俗称为“小年”。

这一天,有吃麻糖的风俗。不仅河南这样,山西等许多地方也是如此。

我小时候的时候,父母总不忘在这一天给我吃麻糖。

现在,大家想吃糖,随时都可以买,比较随意。我们小时候不一样,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糖,能吃到麻糖自然是很美的一件事儿。

幼年时喜欢的味道能影响人一辈子。

直到现在,每每看到麻糖,我的嘴巴里还常有一种甜甜的感觉。

不过,很少有孩子知道,能吃到麻糖,是沾了灶君爷的光。

无论山西的民俗,还是河南的民俗,灶君爷都是围着灶台、掌管做饭吃饭的神仙,过年时一定要供奉。

尤其腊月二十三,是灶君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,更要供奉好。所以这一天,很多人家都要把麻糖放在盘子里,供在灶君爷的神位前。

目的主要有两点:

第一点,灶君爷吃了甜蜜的麻糖后,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心情舒畅,会多在玉帝面前说这家人的好事;

第二点,麻糖都是黏的,很粘牙,这能起到封口的作用,也提醒灶君爷不要说不好的事儿。

供奉之类的事儿曾被视为迷信。其实,这些事已基本演变为一种习俗,寓意着大家对甜蜜美好生活的期待。

很多人家,即便不供奉灶君爷,也要买麻糖吃。

说起灶君爷,我还想起关于他的对联:“上天言好事,归来降吉祥。”

再说“闺女要花,小子儿要炮,老婆儿要衣裳,老头儿打饥荒”。

“闺女要花”,就是家中的女儿喜欢美,所以要买花。

这里的“花”,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美好事物的代称。


“小子儿要炮”,就是家中的男孩子喜欢玩,喜欢热闹,所以把买鞭炮、花炮看得很重要。

我小时候便是这样,总想买很多鞭炮和花炮。

小伙伴们在大年三十、春节放鞭炮后,去亲戚家拜年时也总会留意他们家放的鞭炮、花炮多不多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对于农村的普通人家来说,买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与家庭收入直接相连,当然也与家长的态度有关。

我有位舅舅就非常喜欢放炮,所以在别的方面不一定舍得花钱,但购买花炮鞭炮时则十分大方,这是我在少年时非常羡慕的。

“老婆儿要衣裳”,是指老婆看重的往往是新衣裳。

穿新衣裳,是家里每个人过年都需要的。只不过,当老婆的大多更看重这件事。

这不只是美观,不只是过新年展现新气象,还常常是身份、面子、家中富裕程度的象征。

这件事,大家现在并不那么看重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平日里就可以随时买新衣服穿,不像以往。

不过,给老婆买新衣服穿,还是必要的。

最后一句“老头儿打饥荒”,很多年轻人可能就不理解了。

什么是“打饥荒”呢?“饥荒”二字,看字面就能大概了解意思,就是与贫穷饥饿灾荒之类有关。“打饥荒”,是指借债之类的事儿。中国北方还有“闹饥荒”的俗语,泛指夫妻间的吵架。那为什么用“闹饥荒”代替呢?因为大多数的吵架都是由于饥荒缺钱之类的问题引起的。由这句话很容易推断出,这些俗语,最早是在饥荒年代产生并一直流传下来的。

“老头儿打饥荒”还透露了一个春节民俗的信息:就是中国人普遍重视过年。即便家中贫困或者光景不好,也要借一些钱或者想其它办法,让家人过一个好年。

这种民俗,早在宋朝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有记载,其《春节》一节中谈到:“小民虽贫者,亦须新洁衣服,把酒相酬尔。”

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。”这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过年习俗。

这里的家是指什么?就是父母所在的住所。

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。

正因为中国人普遍有这个观念和习俗,所以中国的春运总是那么繁忙(疫情等特殊情况除外),成为世界的一大奇观。
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金太阳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