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09-26 10:48:03
“倒斗”是盗墓贼的行业黑话,一方面它十分隐晦,另一方面又非常形象。
那是因为:修建在深山里的大墓大多都有封土层,封土层形状就像一个过去用的农具:斗。盗墓者于黑夜中行事,用各种工具把“斗”倒开,因此叫“倒斗”。
传说盗墓这行当的祖师爷是曹操,当年他为了筹措军饷,组织人手,几乎盗尽东汉前所有能找到的古墓。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袁绍讨伐曹操时,为了名正言顺,让陈琳写的一篇栽赃檄文。
自从春秋时厚葬之风兴起,倒斗的行为便益为盛行。
“倒斗”危险性极高,《论语》有云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 。
今天我们不谈盗墓故事,仅从实际出发,看看倒斗者们究竟使用了哪些工具?
民国十二年由洛阳人李鸭子发明。
前面是一个凹形探铲,便于挖掘探洞、采集探土之用,铲的后面可以随意接上木杆,最长能到十多米。
倒斗者利用洛阳铲,可以轻松的把地层下的土取出。他们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进行分析,判断地下有无古墓。
与洛阳铲作用有相同之处,却不完全一样。
钎也叫探杆、探针,对使用者的经验要求更高。
根据材质不同,分为铁钎、钢钎、竹钎等多种。倒斗者使用的钎比较长,方便深入更深的土层。
在往土层下钎时,要紧握钎体,有经验的倒斗者会根据手上传来的力道判断地下情况。
这里科普一个小故事: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——后母戊方鼎,便是1939年3月,由一名叫吴希增的人使用探杆发现的。
当时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时,他感觉手震了一下,碰到了硬物。
将探杆用力提上来一看,发现坚硬的铁探头都弯了。
据记载,我国火折子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,还是一位不知名的普通宫女,为了行路方便发明的。
它的原料也非常简单:竹筒、土纸、棉花、硫磺。
先是用很粗糙的土纸,把棉花和硫磺像卷大饼一样卷成紧密的纸卷,然后放进竹筒中。
用火点燃纸卷,再吹灭,竹筒里便留有火星子。及时地盖上竹筒的盖子,需要用时打开盖子一吹就行了。
短柄锄是南派倒斗者改良农用锄具发明的盗墓工具。它有两端,一端像方头的铲子,一端像三齿的耙子。
铲子一端可以用来掘土挖洞,耙的一端则用来拨除草根腐叶,搂走石块。
由于倒斗的隐蔽性需要,柄短了之后,更方便携带。在盗墓使用短柄锄的时候,挥动起来也更加方便。
如果是挖土,鹤嘴锄和短柄铲是非常好用的。鹤嘴锄又叫镐、十字镐,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。
它一头尖,一头扁,因为形似鹤嘴得名,中间装着木柄。
在农村,鹤嘴锄还是比较常见的。
铁铲是挖通地道的必备工具。
一般倒斗者都有同伙,几人一起使用铁铲挖往通向地宫的地道,速度会很快。
可以说,在不方便使用炸药的情况下,铁铲就是当之无愧的挖土神器。
(确切地说,倒斗所用的不是造型简单的指南针,而是包含了指南针的复杂罗盘。)
据考证,我国发明指南针的时间在宋代以前,最早被用于祭祀、礼仪、军事、占卜和风水中确定方位。
古代中国人的墓葬,必定坐落在风水宝地。在倒斗者眼中,罗盘就是堪舆的精密仪器,他们不仅靠指南针辨认地宫所在,还用指南针判断墓葬内的情况。
据古书记载,糯米可以解毒。这是真的,糯米也是中药中解毒的一味良药。
糯米被倒斗者携带,意味着解除尸毒,关键时刻可以救他们一命。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,那就是糯米可以驱邪。
因此倒斗的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些糯米,以防不测。
把倒斗做大到举国震惊,是一位叫姚玉忠的人。
2014年,倒斗30年,捞金5亿的“盗墓祖师爷”姚玉忠被捕。
姚玉忠倒斗从不用高科技设备,还扬言一百个专家也比不上他。这些年,凭着一根叫做“扎子”的自制工具,疯狂作案200余起,从未失手。
现实中的摸金校尉姚玉忠
就是这样一位嚣张的人物,2017年10月17日,被辽宁省高级人民院终审认定姚玉忠犯抢劫罪,盗掘古文化遗址、古墓葬罪,倒卖文物罪。数罪并罚,最终判处姚玉忠死刑,缓期二年执行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金太阳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-18